中文题名: | 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可变阻容特性研究与应用 |
姓名: | |
学号: | 104971120194 |
保密级别: | 公开 |
论文语种: | chi |
学科代码: | 082402 |
学科名称: | 轮机工程 |
学生类型: | 博士 |
学位: | 工学博士 |
学校: | 武汉理工大学 |
获奖论文: | |
院系: | |
专业: | |
研究方向: | 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控制 |
第一导师姓名: | |
第一导师院系: | |
完成日期: | 2015-05-05 |
答辩日期: | 2015-05-15 |
中文关键词: | |
中文摘要: |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机动车持续增长和能源紧缺的形势下,发展和完善柴油机NOX控制技术对减少我国NOX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Urea-SCR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柴油机NOX控制技术。然而,由于SCR系统催化器出口NOX浓度随添蓝流量的变化规律具有阻容模型的特征,导致拟降低的NOX和可用的NH3难以实时地维持等摩尔的关系,NOX转化效率受到抑制。柴油机实际运行中工况复杂,添蓝流量频繁变化,易造成NOX排放偏高、NH3泄漏,并伴随着大量沉积物生成,加剧了大气质量的恶化。为进一步提高NOX转化效率并防止二次污染形成,本文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Urea-SCR系统阻容特性的影响因素、描述及应用方法展开研究,最终得到了一种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本文首先基于系统级SCR催化剂模型,从催化剂微孔结构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影响SCR系统NOX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而后,本文对SCR系统的阻容特性进行描述,给出了“带时滞环节的多元可变阻容模型”时间常数和比例常数的求解方式。最后,本文使用三款不同催化剂进行ESC和ETC循环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与阻容模型的仿真结果对比可知,该模型可以准确描述Urea-SCR系统的阻容特性。该模型作为可嵌入式模型,可用于实时指导添蓝喷射量,在降低NOX的同时减少二次污染的产生。同时,该模型作为可嵌入式模型,可用于实时指导添蓝喷射量,在降低NOX的同时减少NH3泄漏的产生。 (2) 随着当今社会对柴油机NOX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优化添蓝控制策略以进一步提高SCR系统NOX转化效率并防止NH3泄漏的产生始终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对催化剂储氨量的精确控制是SCR控制系统的核心,也是进一步提高SCR系统NOX转化效率的方向。因此,本文通过台架试验,对全尺寸催化剂的储氨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非线性储氨模型对催化剂储氨特性进行描述。而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储氨模型的模糊储氨量控制方法,ETC瞬态循环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保证高NOX转化效率的同时降低NH3的泄漏量。同时,为了应对SCR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一致性所带来的影响,提高SCR系统的鲁棒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带时滞环节的多元可变阻容模型”的闭环控制策略,实车路试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闭环控制策略在实际运行中工作稳定,显著提高了SCR系统的鲁棒性。 (3) 除了NOX和NH3排放,沉积物生成量同样是衡量控制策略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从Urea-SCR系统的设计开发、沉积物的生成机理和基于沉积物生成模型的添蓝流量修正策略三个方面对Urea-SCR系统沉积物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建立了部件级的Urea-SCR系统物理结晶模型,由台架结晶试验和模型仿真结果的对比可知,使用该模型可以准确描述添蓝喷射、雾化、蒸发、分解以及壁膜的生长过程,并可定性预估固体尿素沉积物的生成位置。将本文建立的物理结晶模型应用于Urea-SCR系统开发阶段可为管路及混合器的结构设计提供指导,以减少系统的沉积物生成量。同时,本文建立了系统级的沉积物生成机理模型,由热重试验和模型仿真结果的对比可知,使用该模型可以准确描述尿素、氰尿酸(CYA)、缩二脲(Biuret)和氰尿酰胺(Ammelide)的生成和分解过程。基于该模型,本文得到了不同边界下的残余比例、沉积率和沉积物组分,为Urea-SCR系统沉积物的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本文建立了一种可嵌入式沉积物生成模型,并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添蓝修正策略。实车路试试验的结果表明,使用该策略后Urea-SCR系统沉积物的生成量降低54%。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模型的添蓝修正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沉积物的生成。进而,在基于阻容模型的添蓝控制策略基础上,匹配使用基于沉积物生成模型的添蓝流量修正策略,可以同时实现高NOX转化效率、低NH3泄漏量和低沉积物生成量。 |
参考文献: |
[1] 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3年度)[R].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3. [2] 王长会. 我国氮氧化物的污染现状和治理技术的发展及标准介绍[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8(3) [3]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DB11/964-2013 [S].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4] 张建锐. 重型柴油机SCR尿素喷射控制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学, 2011. [13] 廖世勇,蒋德明.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 内燃机, 2002. [16] Johnson T V. Diesel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ogy 2003 in Review. SAE. 2004-01-0070. [18] Johnson T V. Diesel Emission Control in Review. SAE. 2009-01-0121. [19] Johnson T V. Review of Diesel Emissions and Control. SAE. 2010-01-0301. [20] Johnson T V. Diesel Emissions in Review. SAE. 2011 -01-0304. [22] 谭丕强, 杜加振, 胡志远, 楼狄明. 关键运行参数对柴油机SCR系统性能的影响[J]. 化工学报. 2014, (10), Vol.65, 4063-4070. [23] 李孟良, 聂彦鑫, 徐俊芳, 秦孔健, 景晓军. 装配SCR系统的城市公交车NOx排放特性[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1), 38-42. [24] 辛喆, 王顺喜, 张寅, 李钊婧, 张云龙, 云峰. Urea-SCR催化器压力损失及其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8), 169-173. [65] Vadim O., et al. Deposit Formation in Urea-SCR Systems. SAE International, 2009, Vol. 2. [71] Harned JL. Analytical Evaluation of a Catalytic Converter System. SAE, 1972, 720520. [81] 温苗苗. 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D]. 武汉理工大学.2009. [103] 赵彦光. 柴油机SCR技术尿素喷雾热分解及氨存储特性的试验研究[D]. 清华大学. 2012. [104] 刘传宝. 柴油机氨基SCR系统控制策略与匹配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105] 张建锐. 重型柴油机SCR尿素喷射控制策略研究[D]. 吉林大学. 2011 [118] F. A. L. Dullien, Porous Media–Fluid Transport and Pore Structure (Academic, New York, 1979). [122] 王静, 沈伯雄, 刘亭, 田晓娟. 钒钛基SCR催化剂中毒及再生研究进展[J]. Vol. 33, No.9 2010, pp. 97-101,196 [131] Schiller, L. and Naumann, A. Z., VDI 77, 318-320 (1933). [144] Wruck N. "Transientes Sieden von Tropfen beim Wandaufprall ", PhD-Thesis RWTH Aachen, 1999. [150] Jungmin Seo. Aftertreatment Package Design for SCR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2011-01-1135. |
中图分类号: | TK42 |
馆藏号: | TK42/B194/2015 |
备注: | 403-西院分馆博硕论文库;203-余家头分馆博硕论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