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地表污染物冲刷试验研究

    

姓名:

 张仪    

学号:

 1049721803158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chi    

学科代码:

 081403    

学科名称:

 工学 - 土木工程 - 市政工程    

学生类型:

 硕士    

学位:

 工学硕士    

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院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

 市政工程    

第一导师姓名:

 姜应和    

第一导师院系:

 武汉理工大学    

完成日期:

 2021-05-20    

答辩日期:

 2021-05-25    

中文关键词:

 

武汉市 ; 雨水径流 ; 初期冲刷 ; 影响因素 ; 冲刷系

    

中文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源污染导致的水体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显。武汉市湖泊众多,雨水径流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研究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地表污染物冲刷规律,对武汉市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监测武汉市分流制雨水管道雨天出流,分析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评判其初始冲刷效应;利用针管式人工降雨径流装置,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地表污染物冲刷过程、考察地表污染物冲刷效应的影响因素、确定Sartor-Boyd冲刷模型中的冲刷系数、建立监测点汇水区SWMM概化模型,验证模型试验所得冲刷系数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1)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为:先增高后迅速降低,最终达到稳定;汇水区域越大,污染物浓度达到平衡的时间越长;雨水径流量高峰一般滞后于降雨强度高峰10~25min。武汉市雨水径流污染物COD、TP、TN、氨氮和SS的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分别为195.15mg/L、2.51mg/L、26.27mg/L、18.95mg/L和192.18mg/L。

     (2)武汉市分流制区域雨水径流中COD、TP、TN的年污染负荷分别为94.09、1.04、10.48kg/(ha·a)。雨水径流中COD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TP、TN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去除雨水径流中的SS可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和少部分氮磷。

     (3)参考Geiger提出的初始冲刷效应判别定义,武汉市大部分降雨事件都会发生初始冲刷效应,降雨初期30~50%的雨水径流携带了大部分污染物。武汉市雨水径流截流率应根据降雨强度大小判定,试验结果表明,中小雨至少应截流前50%的雨水径流,大到暴雨应截流前30~50%的雨水径流。

     (4)地表污染物冲刷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下垫面类型、降雨强度和初始地表污染物量。与不透水地面相比,透水砖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径流量峰值,截流更多的污染物。

     (5)不同下垫面上的污染物初期冲刷浓度变化过程线符合指数函数模型,其中不透水下垫面上的污染物冲刷过程较透水下垫面拟合相关系数更高。对监测点汇水面积内雨水管网构建SWMM概化模型,模拟与实测的污染物逐时变化过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人工降雨径流装置试验所得到的冲刷系数是可靠的。

中图分类号:

 X52    

条码号:

 002000062287    

馆藏号:

 TD10051497    

馆藏位置:

 403    

备注:

 403-西院分馆博硕论文库;203-余家头分馆博硕论文库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