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产业要素和高密度居住功能向城市外围集聚,引导着城市中心人口扩散和外来人口集聚,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快速变化。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优化明显滞后,老旧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城市新城区资源紧张,出现严重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人口多元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需求空间失配现象,对城市社会公平和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挑战。《“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建设“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型背景下,充分考虑城市不同空间常住人口规模、结构特征差异性,识别并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板,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尝试构建一套“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具有实践意义。
其一,基于理论分析和相关方法模型的研究,论文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理论、影响因素、配置目标、标准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基于城市小尺度空间单元的人口需求差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评价的技术思路,针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适配各关键技术环节方法,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性方法体系。
其二,论文基于武汉市硚口区两实人口数据,对硚口区现状和未来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开展了分析。在硚口区社区人口规模结构的空间差异以及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5-10年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差异逐渐加大,教育设施需求逐渐下降,医疗、文化、体育以及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逐渐上升,其中医疗设施需求增加最为显著。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教育设施东南地区变化较大,西北地区变化较小;医疗设施中部变化较大,东南和西北地区变化较小;文化和社会福利设施西北地区变化较大,东南地区变化较小;体育设施整体变化较小。
其三,基于硚口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网、公交网络数据,论文从步行可达性和公交可达性两个维度,评价了硚口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人口需求的均衡性,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不同居住地块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均衡性特征。研究发现在步行网络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均衡性均较差的地块约占总地块数50%,考虑公共交通后,设施供给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该类型地块明显减少。其余地块表现为教育设施均衡性最好,文化设施次之,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第三,医疗设施均衡性最差。根据以上分析,识别出的硚口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论文探讨了生活圈视角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策略。针对硚口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问题,结合相关优化理论研究,提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原则以及优化方法和建议,构建基于人口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技术思路,并以硚口区初中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对未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