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性 研究——以武汉市硚口区为例

    

姓名:

 刘颖莹    

学号:

 1049721808014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chi    

学科代码:

 083300    

学科名称:

 工学 - 城乡规划学    

学生类型:

 硕士    

学位:

 工学硕士    

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院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

 城乡规划学    

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第一导师姓名:

 田燕    

第一导师院系:

 武汉理工大学    

第二导师姓名:

 徐涛    

完成日期:

 2021-04-21    

答辩日期:

 2021-05-25    

中文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 ; 人口空间分异 ; 生活圈 ; 供需均衡性 ; 武汉市硚口区

    

中文摘要:

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产业要素和高密度居住功能向城市外围集聚,引导着城市中心人口扩散和外来人口集聚,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快速变化。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优化明显滞后,老旧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城市新城区资源紧张,出现严重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人口多元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需求空间失配现象,对城市社会公平和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挑战。《“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建设“人人享有、公平公正”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型背景下,充分考虑城市不同空间常住人口规模、结构特征差异性,识别并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板,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尝试构建一套“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具有实践意义。

其一,基于理论分析和相关方法模型的研究,论文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理论、影响因素、配置目标、标准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基于城市小尺度空间单元的人口需求差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评价的技术思路,针对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适配各关键技术环节方法,形成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均衡性方法体系。

其二,论文基于武汉市硚口区两实人口数据,对硚口区现状和未来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开展了分析。在硚口区社区人口规模结构的空间差异以及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5-10年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差异逐渐加大,教育设施需求逐渐下降,医疗、文化、体育以及社会福利设施需求逐渐上升,其中医疗设施需求增加最为显著。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教育设施东南地区变化较大,西北地区变化较小;医疗设施中部变化较大,东南和西北地区变化较小;文化和社会福利设施西北地区变化较大,东南地区变化较小;体育设施整体变化较小。

其三,基于硚口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网、公交网络数据,论文从步行可达性和公交可达性两个维度,评价了硚口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人口需求的均衡性,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不同居住地块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均衡性特征。研究发现在步行网络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均衡性均较差的地块约占总地块数50%,考虑公共交通后,设施供给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该类型地块明显减少。其余地块表现为教育设施均衡性最好,文化设施次之,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第三,医疗设施均衡性最差。根据以上分析,识别出的硚口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论文探讨了生活圈视角下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策略。针对硚口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问题,结合相关优化理论研究,提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原则以及优化方法和建议,构建基于人口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技术思路,并以硚口区初中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对未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腾,常军,孙艺璇.济南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可达性分析[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9,36(04):418-423.

[2] 肖凤玲,杜宏茹,张小雷.“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住宅小区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1-12.

[3] 马文军,李亮,顾娟,朱永刚.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J].规划师,2020,36(20):11-19.

[4]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武汉市地理国情监测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M].测绘出版社,202012.334.

[5] 倪建华.城市医疗服务设施布局均衡性评价方法与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7.

[6] 陈青慧,徐培玮.城市生活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城市规划, 1987 (05):52-58+29.

[7] 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01):30-38.

[8] 柴彦威,张雪,孙道胜.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03):61-69.

[9] 袁家冬,孙振杰,张娜,等.基于“日常生活圈”的中国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J].地理科学,2005(01):17-22.

[10] 朱查松,王德,马力.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0:10.

[11] 孙德芳,沈山,武廷海.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J].规划师,2012,28(08):68-72.

[12] Janet V.Denhart.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ce Rather than Helm[M].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0.

[13] 江海燕,周春山,高军波.西方城市公共服务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11,35(07):72-77.

[14] 程顺祺,祁新华,金星星,等.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16,36(01):122-131.

[15] Leon Cooper. Location-Allocation Problems[J]. Operations Research,1963,11(3):331-343.

[16] 胡畔,王兴平,张建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解读及优化策略探讨——居民需求视角下基于南京市边缘区的个案分析[J].城市规划,2013(10):77-83.

[17] 谢长青,杨望成,李锐,等.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地区差异——基于人口视角的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71-173+211.

[18] 曹浩文.“十四五”时期区域基础教育学位供需预测——以北京市及其各区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20(05):18-24.

[19] 张姣慧.应对人口变动的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策略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20,37(07):83-87.

[20] 陈芸芬,雒占福.兰州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布局效率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01):44-50.

[21] 郭靖娴,刘婷,王康皓月,等.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9(03):329-336.

[22] 谢婷婷,冯长春,杨永春.河谷型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研究——以兰州市中学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8):29-32.

[23] Stern E, Michlis M. Redefining High School Catchment Areas with Varying Effects of Achievement Equality[J]. Applied Geography,1986,6(4):297—308.

[24] 韩增林,董梦如,刘天宝,等.社区生活圈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地理科学,2020,40(11):1774-1783.

[25] 霍子文,郭诗诗.存量规划视角下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失配及其协同优化——以鞍山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6):1-6.

[26] 梁鸿.上海市医疗设施布局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05):243-246.

[27] Joseph A E, Bantock P R. Measuring Potential Physical Accessibility to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Rural Areas:a Method and Case Study[J].Social Science &Medicine, 1982,16(1):85-90.

[28] Wang F, Luo W. Assessing Spatial and Non-Spatial Factors for Healthcare Access: Toward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efining Health Professional Shortage Areas[J]. Health & Place,2005,11(6):131-146.

[29] 熊娟,罗静,彭菁,郑文升.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05):25-29+119.

[30] 王祖光,肖飞,陆振波.基于手机数据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研究——以昆山市为例[A].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19:15.

[31] 魏宗财,甄峰,马强,等.深圳市公共文化场所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热带地理,2007(06):526-531.

[32] 徐祺杰,戴冬晖,马晓阳.基于年龄结构的社区文化设施空间公平性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6:12.

[33] 赵诗童,张文新.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6):7-12.

[34] Panter, J.R, Jone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Perceptions of the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 and access to Facilities in an English City[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8:1917-1923.

[35] Field in Trust.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Outdoor Sport and Play[R]. Field in Trust/National Playing Association, 2007.

[36] 陈婷婷,魏宗财,陈卓源.城市居民健身场所布局公平性及优化对策[J].规划师,2015,31(07):17-23.

[37] 金银日,姚颂平,刘东宁.基于GIS的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3):42-47.

[38] 蔚芳,王鑫.基于2SFCA法的杭州体育活力空间可达性评价[J].城市规划,2019,43(11):112-119.

[39] 陶卓霖,程杨,戴特奇.北京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5):616-624.

[40] 丁秋贤,朱丽霞,罗静.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J].人文地理,2016,31(02):36-42.

[41] 程敏,黄维维.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上海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9(02):129-136.

[42] Talen E,Anselin L. Assessing Spatial Equity: an Evaluation of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Playground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8, 30(4): 595-613.

[43] Rich R C. Neglected Issues in the Study of Urban Service Distribution: A Research Agenda[J]. Urban Studies, 1979(16):143-156.

[44] 张润朋.论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城市规划的支撑作用——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分析[J].规划师,2012,28(02):17-22.

[45] 郑金.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规划实践——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J].中国土地,2019(02):43-44.

[46] 覃事娅,高举.长沙高新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01):104-106.

[47] 曾卫,梁容,陈肖月.基于土地定级评价的教育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布局——以绵阳江油市李白新城为例[J].规划师,2015,31(01):71-77.

[48] 路昊,罗霞.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模型[J].综合运输,2020,42(01):38-43.

[49] 黄凌翔,郝建民,赵亚楚.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对土地价值影响的空间外溢特征——以天津文化中心为例[J].城市,2017(06):9-16.

[50] 戴婧.日本“生活圈”理念探究和剖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7):69+2391.

[51] 和泉润,王郁.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变迁[J].国外城市规划,2004(03):5-13.

[52] 陆书至.日本全国综合开发的产生和效果[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01):50-54.

[53] 穆占一.均衡发展之路——日本国土规划的历程及特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03):56-57.

[54] 姜雅,闫卫东,黎晓言,等.日本最新国土规划(“七全综”)分析[J].中国矿业,2017,26(12):70-79.

[55] 朱一荣.韩国住区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05):106-110.

[56] 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J].规划师,2014,30(10):89-95.

[57] 庄翰华,蓝逸之,严胜雄.台湾地区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与演变[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2(03):169-184.

[58] 刘清清.基于日常生活需求与行为的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2018.

[59] 夏巍,郑彩云,成钢,等.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武汉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 2018, 42(A02):91-96.

[60] Paul A. the Pure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4):387-389.

[61] 张敏.全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供给和规划配置方法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6):69-76.

[62] 雷诚,罗震东.大都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基于“三三制”的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2019,43(08):41-52.

[63]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M].上海市: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017,147.

[64] 卞硕尉,奚文沁.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探索——以上海市、济南市的实践为例[J].城市建筑,2018(36):27-30.

[65] Carlos Moreno, Zaheer Ginger, Didier Chabud, Katherine Gaul and Florent Pratilong. Introducing the “15-Minute City”: Sustainability, Resilience and Place Identity in Future Post-Pandemic Cities. Smart Cities 2021, 4(1), 93-111

[66] Pozoukidou G, Chatziyiannaki Z. 15-Minute City: Decomposing the New Urban Planning Eutopia. Sustainability. 2021; 13(2):928.

[67] 刘爱华,邹哲.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优化策略——以天津市为例[J].规划师,2016,32(10):103-108.

[68] 姜洪庆,尹心桐,梁伟研,等.广州市越秀区既有城市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化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0):125-133.

[69] 郑思齐,于都,孙聪,张耕田.基于供需匹配的城市基础教育设施配置问题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01):133-138+176.

[70] 陈世强,李梦雪,赵新正,等.中国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次中心识别研究——以杭州、武汉、西安和沈阳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8(05):514-521.

[71] 吴志军.武汉市城市人口密度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9.

[72] 权明姬.延边地区医疗设施布局特征及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9.

[73] 高兴.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布局探讨[D].西南大学,2016.

[74] 蔡爱玲,陶卓霖,王钧,等.城市新区教育设施可达性评价与空间优化——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01):96-102.

[75] 宋正娜,陈雯,张桂香,张蕾.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17-1224.

[76] 陶卓霖,程杨,戴特奇,郑清菁.重力p-median模型在设施选址中的应用及检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06):1600-16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条码号:

 002000061802    

馆藏号:

 TD10050935    

馆藏位置:

 403    

备注:

 403-西院分馆博硕论文库;203-余家头分馆博硕论文库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