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标题文档
查看论文信息

中文题名:

 解构与重组——基于楚文化凤鸟纹样的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姓名:

 李超    

学号:

 1049721703836    

保密级别:

 公开    

论文语种:

 chi    

学科代码:

 130500    

学科名称:

 设计学    

学生类型:

 硕士    

学位:

 艺术学硕士    

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获奖论文:

 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院系: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

 设计学    

研究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    

第一导师姓名:

 熊文飞    

第一导师院系:

 武汉理工大学    

完成日期:

 2020-05-18    

答辩日期:

 2020-05-19    

中文关键词:

 

凤纹 ; 楚文化 ; 生成机制 ; 解构 ; 重组

    

中文摘要:

当下,诸多文化单位与文化企业以娱乐或消费潮流为契机,进行传统 文化的二次开发。文物上的传统纹样作为各地文博单位广泛收集存储的原始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引流至文化消费品中。本文以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 的凤鸟纹样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求楚式凤纹的构成并探求其适用于文创开发的解构重组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上升并达到巅峰,文化、科技、手工业发展 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文收集了这一时期内的文物资料,积极寻找 这些文物资料上最具代表性的凤鸟纹样。笔者站在图案学、历史学、设计学的角度发掘了这些纹样的造型特色,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凤鸟纹的 艺术特色及人文精神,结合部分文学材料综合分析了凤鸟纹在源流、发展 等方面的特点,折射楚人的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解构与重组的观念引入楚式凤纹的研究中,借鉴数学对称理论 建立纹样构成的假想模型,将不同材质上的楚式凤纹介入到这个模型当中, 逐个分析纹样的生成单位及生成骨架,完成了楚式凤鸟纹中代表纹样的骨 架图谱。利用小林重顺先生提出的配色“语言形象坐标”,确定楚式凤纹的 色彩个性,完成了楚式凤纹的颜色图谱。在 明确楚式凤纹的框架及色彩后, 笔者引入 “天、地、人、物、工”的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探寻了楚式凤纹 的生成逻辑,并摸索出了楚式凤纹进行“解构与重组”的框架;借助赫伯特·西蒙的“人工物”系统,模拟了适应新时代的纹样文创开发系统。

参考文献:

[1] 林迅.对称与图形创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日]小林重顺.形象配色艺术[M].南开力学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译.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楚文艺论集[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

[4] 顾方松.凤鸟图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5] 霍然.先秦美学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刘纲纪,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 刘森淼,王建辉.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荆楚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8] 沈从文.龙凤艺术[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9]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10] 徐华铛等.中国凤凰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1] 姚伟钧.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12] 叶坪等.中国龙凤图案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3] 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4] 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15] 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6] 王祖龙.楚艺术图式与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7] [英]阿尔弗雷德·C.哈登.艺术的进化[M].阿嘎佐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18] 柳冠中.事理学方法论:一本将设计方法论、设计思维的书[M].上海: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2019.

[19] [德]威廉·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9.

[20] 徐晓庚,白雪.楚艺术地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2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2] 雷圭元口述,杨成寅,林文霞.雷圭元图案艺术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23] 管仲.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4] 姚伟钧.楚国饮食与服饰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5]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6] [加拿大]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M].汪冰,译.保定:河北大学出

版社,1998.

[27] 陈楠.格律设计 汉字艺术设计观[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

[28] 邵学海.冠带衣履天下——楚国的丝织与刺绣[J].理论月刊,1993(04).

[29] 曹军戎.战国楚艺术中凤鸟意象的研究[J].装饰,2007(02).

[30] 陈文利.楚国崇凤习俗研究综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02).

[31] 范铁明,李文娟.楚凤造型艺术在楚文化中的映射[J].美苑,2009(05).

[32] 冯玉涛.凤凰崇拜之谜[J].人文杂志,1991(05).

[33] 伏兵.楚支化中凤的造型艺术[J].丝绸,1998(03). [34] 刘继.从楚凤悟楚文化(意识文化)[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3).

[35] 栾黎荔. 浅谈楚凤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8(03).

[36] 王赡宁.“楚凤”造型意蕴本原及与现代审美的耦合探讨[J].电影评介, 2006(10).

[37] 王瞻宁.楚“凤”图腾造型——“楚”文化的代表性物化形象[J].西北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38] 吴海广.论楚凤图像的自由艺术精神[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5).

[39] 吴艳荣.楚凤[J].江汉考古,2001(01).

[40] 吴艳荣.论楚国的灵凤[J].江汉论坛,2012(11). [41] 徐俊. 楚国青铜器铭中的“鸟篆文字”为“凤饰篆字”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06). [42] 周丽娅. 从“楚凤”形象看楚艺术的审美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6,26(06). [43] 但佳旺,巫岳峰. 荆楚文化中“凤”元素在陶瓷首饰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与设 计(理论),2018(06).

[44] 邓楚君,李江.基于楚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究[J].美术大观,2017(05).

[45] 龚诗雨,胡雨霞.荆楚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04).

[46] 牛学,刘芬.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的活化应用——楚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3).

[47] 王仁坡,孙景江,杜雪梅.楚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设计创新研究[J].中国包装, 2019(02).

[48] 陈保红.解构与创意——现代图形设计的突破[J].美与时代,2005(02).

[49] 陈邵峰.解构与重组——文创设计方法漫谈[J].中国博物馆文化产业研究,2015.

[50] 丁悦.浅析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元素的解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1).

[51] 刘瑗.解析图形设计的解构与重构[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52] 钱欣.意大利时装设计中“元素重组”的思维方法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04).

[53] 周建波.设计中原创性元素的解构与重组[J].包装工程,2009(08).

[54] 祝帅.艺术设计视野中的“人工科学”——以赫伯特·西蒙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主 要反响为中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8(01).

[55] 曹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凤鸟纹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6] 黄楚飞.战国时期楚漆器中的凤鸟纹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57] 井晓旭.东周楚国龙凤雕饰玉器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8] 李翠.荆楚龙凤图形纹饰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变规律[D].武汉理工大学,2010.

[59] 刘咏清.楚国刺绣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 [60] 王蕊.楚文化中凤纹样发展演变及其创新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61] 尹乐.楚式凤鸟漆器的造型装饰特征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3.

[62] 张庆.楚国纹样研究[D].兰州大学,2015.

[63] 郑连军.凤纹的演化特征和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64] 陈筱旻.楚文化图形符号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广 西师范大学,2018.

[65] 李青.地域性文创产品品牌符号设计——以楚文化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6.

[66] 罗碧英.楚文化中凤纹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D].湖北工业大学,2009.

[67] 王园媛.楚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8.

[68] 丁悦.探究数字时代传统吉祥纹样的解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0.

[69] 赵炳清.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3. [70] Erwin Panofsky. 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M]. N.Y.Zonebook,1991.

[71] Gunther Fischer. Architektur und Sprache[M].Stuttgart,1983.

[72] Michael Maxandal I.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ltal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Jul 1988.

[73] Early Medieval Architecture Roger Stalle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 1999.

[74] Early Medieval Art Lawrence Nees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n 2002.

[75] The Primitive and its Value in Art [J].The Listener, Feb 15. 1979.

[76] The problem of serial Order in Behavior. Cerebral Mechanisms in Behavior [J]. L.A.Jeffres. New York,1951.

[77] Rac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es Back [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London,2019 (42).

[78] The social contract of artists in the era of cultural industries. Royseng, Sigri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New York,2018.

中图分类号:

 TB472    

馆藏号:

 TB472/3836/2020    

备注:

 403-西院分馆博硕论文库;203-余家头分馆博硕论文库    

无标题文档

   建议浏览器: 谷歌 火狐 360请用极速模式,双核浏览器请用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