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诸多文化单位与文化企业以娱乐或消费潮流为契机,进行传统 文化的二次开发。文物上的传统纹样作为各地文博单位广泛收集存储的原始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引流至文化消费品中。本文以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 的凤鸟纹样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求楚式凤纹的构成并探求其适用于文创开发的解构重组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上升并达到巅峰,文化、科技、手工业发展 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文收集了这一时期内的文物资料,积极寻找 这些文物资料上最具代表性的凤鸟纹样。笔者站在图案学、历史学、设计学的角度发掘了这些纹样的造型特色,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凤鸟纹的 艺术特色及人文精神,结合部分文学材料综合分析了凤鸟纹在源流、发展 等方面的特点,折射楚人的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解构与重组的观念引入楚式凤纹的研究中,借鉴数学对称理论 建立纹样构成的假想模型,将不同材质上的楚式凤纹介入到这个模型当中, 逐个分析纹样的生成单位及生成骨架,完成了楚式凤鸟纹中代表纹样的骨 架图谱。利用小林重顺先生提出的配色“语言形象坐标”,确定楚式凤纹的 色彩个性,完成了楚式凤纹的颜色图谱。在 明确楚式凤纹的框架及色彩后, 笔者引入 “天、地、人、物、工”的中国古代设计思维,探寻了楚式凤纹 的生成逻辑,并摸索出了楚式凤纹进行“解构与重组”的框架;借助赫伯特·西蒙的“人工物”系统,模拟了适应新时代的纹样文创开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