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皮考特是当代美国畅销小说作家,她明锐地洞察社会热点问题,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伦理困境。她的小说《姐姐的守护者》于2004年出版。小说讲述发生在一个中产家庭中关于爱与伤害的故事。在充满快乐的四口之家中,灾难不期而至。女儿凯特在两岁时被诊断为罕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凯特的父母决定通过科技手段制造一个基因改造孩子,使其成为匹配捐献者。从而安娜得以降生,并从此成为姐姐的守护者,不停地为姐姐提供各种捐献,从脐带血到骨髓甚至到最后的肾脏。十三岁时,安娜决定起诉父母,获得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这一决定引发了家庭矛盾以及社会争议。小说中最后,安娜在赢得诉讼的当日出了车祸,陷入脑死亡状态。她的父母同意对其实行安乐死,并同意将器官移植给凯特。安娜获得了身体的权利,凯特获得了器官。这个看似结局却不是结局,留给我们读者无限的冲击和思索。小说中充满爱,也充满伤害。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死亡是注定的。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作品中人们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他们所做出的伦理的选择。论文分为六部分。论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皮考特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姐姐的守护者》,以及该小说的研究现状。在理论部分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义、理论发展和应用进行阐述。论文第二部分分别从母亲作为给予爱的人和父亲作为给予爱的人两个层面来分析家庭里的人如何爱与被爱。论文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爱如何变成了伤害。论文第四部分揭示家庭成员因为受到伤害而进行的反抗。论文第五部分总结小说中的伦理困境,指出爱有时意味着伤害,给予意味着失去。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当前社会也存在这种困境,我们需要合力突围困境。
论文通过探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他们所面临的伦理抉择,来揭示爱有时也会变成伤害。当前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伦理体系受到严重挑战。安乐死、器官移植、堕胎已不再是新闻。生命科学的新发展也对传统的伦理体现和原则提出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使人们不再陷入本文中所描述的伦理困境是人们应该思索的问题。